短短一个多月,从《人民文学》到《收获》,老牌文学杂志两度走入直播间,作家和主播卖力带货,读者激情下单,比万物复苏来得更早的似乎是文学的春天。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严肃文学通过垂直社交媒体,“结识”更多读者;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提示,文学在“去中心化”的时代,如何获得新的生命力?我们邀请了《人民文学》与《收获》杂志的编辑,作为两次直播现场的亲历者,请他们从期刊从业者的角度谈一谈感受;我们还邀请了作家、媒体从业者和读者,以期从更丰富的视角让我们对整个事件有更完整、清晰和深入的了解,在热情拥抱读者和流量的同时,我们能找到文学持续生长的力量。 ——编者
带着一点甜,迎接真正的挑战 ——从文学杂志走进“与辉同行”抖音直播间想到的 梁豪 拓展销售渠道,增加销量,让杂志及其作品被更多人关注和阅读,我想,这是办刊人天经地义的事,在传播格局乾坤巨变的今天,更是必须思考和直面的事。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应运而生。 从结果和影响看,《人民文学》走进“与辉同行”抖音直播间的创举,无疑是成功的,也起到了示范作用。不到两小时的直播,作家梁晓声、蔡崇达率先登场,梁老师一展长者的风度,慈祥而恳切,蔡老师则有着与其《皮囊》相反相成的腼腆和坦诚;随后,施战军主编接棒俞敏洪老师加入对谈,谦逊地坐于一角,“寻亲”的基调就此落定;至于作为东道主的董宇辉老师,纵贯全场的驾驭能力有目共睹。“我的文学之路”,是彼此共通的文学初心,是文学承载的家国情怀,老老少少跟无数收看这场直播的观众亲人坐在一起,因为文学和真诚,北京的这个冬夜不再寒凉,小小的直播间,有了“围炉夜话”的温馨。如果用一个字形容这场直播,那就是“暖”。 据统计,《人民文学》在直播当晚4个小时内售出8.26万套,计99.2万册,成交金额达1785万元,一举打破东方甄选直播间单场图书销量的最高记录。截至目前,《人民文学》在抖音平台共卖出逾16.5万套杂志。数字直观而坦荡,无须多言。 或许我是一名编辑的缘故,当大伙的目光更多聚焦于这场纯文学直播奇迹带来的“泼天富贵”及其主客观因素时,我脑子里更多想到的,是如何让杂志的内容经受住如此广大的人群的检阅。人气绝非横财,承诺需要兑现。某种意义上,直播落幕之际,真正的挑战开始了。压力自然比山大,但跃跃欲试、好好大干一场的心情占据了上风。因为,我对《人民文学》编辑团队统筹全局、兼收并蓄的专业素养有信心,对作家们以更大的动力和使命感拿出具有分量的作品满怀期待,对读者朋友的真心回馈在杂志未来发展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持开放乐观的态度。 为了这场直播,杂志社上上下下都付出了相当的心力。我们在工作群里见证了抖音技术攻关团队的高水平高效率,大家接续奋战,解决了从未遇到过的连续出版物的发售疑难;面对猛涨的发行量,印制发行上如何顺利接盘、稳妥递送,又成了赫然摆在面前的务必妥善处理的难题;与发行量一并水涨船高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老读者和他们的交流热情,我们必须学会在不同平台跟不同读者沟通、交朋友。正所谓,关关难过关关过。 “风浪越大,鱼越贵”,与此同时,往往此时,更考验船的稳定性。船稳,才能致远。行船的目的,不在驶进风暴,而是怀着勇敢的心无惧风暴,迎接风浪的洗礼,最终带着满满的渔获和一颗更为坚毅的心,顺利抵达港湾。这场直播的影响还在延续,杂志社全体同仁也在步履不停地,为策划更有意思更有意义的选题、推出让大众喜闻乐见而又发人深省的作品、开拓更加多元立体的宣传途径,集思广益并付诸实践。这场直播告诉我们,属于文学的舞台依然庞大而绚烂,文学的社会能见度还可以更高,文学在文本内外,仍然有太多等待开掘的可能性。船,终将还要出航,在天与地、海与陆、人与自然之间,见识更新更辽阔的世界。 潮有信,归有期。 而在那苍茫的大海上,船并非孤零零的一艘两艘,而是、应是百舸争流。文坛优秀的兄弟杂志还有很多,各有辉煌的历程,共同期许创造无限可能的未来。热爱文学的读者朋友,捧读《人民文学》之余,也不妨将目光往左右两边看看。作家是流通的,作品也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从高原到高峰的路上,所有文学从业者,都是相互促进、彼此打气的攀登者。各自积极探索,一道借鉴学习。热爱文学的人,携起手来,天高海阔,大有可为。 中国作家网的编辑嘱我“从期刊从业者角度谈谈直播感想”时,最后不忘补充:“也欢迎抖一抖现场直播背后的料。”其实,以上都是“料”,但估计此料非彼料。那就讲讲我眼里的“与辉同行”团队吧。 处理前期工作的艾君老师,跟我同龄,私下交谈,得知就她一个女生负责所有图书类项目的对接,工作量不可谓不大,但其任劳任怨,处事干练而专业,“与辉同行”的成功,离不开她这样的行动派。汉森是键盘手,也出镜带货,那场直播的实时伴奏就出自这位帅气小伙之手,乐音起伏涨落,跟台上的话声同频共振,难怪直播“入人也深”“化人也速”,这是“声乐”的妙处。负责调音、机位和画面切换的老师同样年轻,静静地将那三两个板凳坐得滚烫,还有及时为镜头外的我们送来椅子、为台上嘉宾添水的工作人员,我的眼睛都“读取”到了。当然,不能不提彼时身体抱恙却在台前幕后坚守了一整晚的俞敏洪老师。 其实,当台前和货架上摆放的不是日用品、服饰、零食特产、粮油调味,甚至不是某本作者面目清晰的图书,而是不同期数的一本文学杂志,我相信整个“与辉同行”团队一定是陌生的、好奇的。我们是彼此眼中的陌生人。我们给了彼此一个交心、懂得的机会。然后,再将这份信任和值得传递给更多的人。可以说,“与辉同行”迄今的成功,文学杂志直播首秀得以圆满收官,是方方面面释出善意、协作努力的结果。而每一次看似轻松写意的谈笑风生,在背后、前期和事后,都离不开当事人和所属团队的精益求精与全神贯注。 若说还有“猛料”,那就是“与辉同行”的哈密瓜,真甜!怨我矜持,当时只浅尝了一瓣,结果留恋至此。对哈密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虑在“与辉同行”下单。请放心,吃瓜这一块,我是百分百的“自来水”。 最后,愿大家都能在新的一年,心想事成,多一点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