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细小的金子 ——评冉正万长篇小说《银鱼来》 朱宏梅 一天,正万告诉我在人民文学发了长篇,我没问哪一部,只是为他高兴——这是迟早的事。后来,才知道那个长篇叫《银鱼来》。我有些诧异,银鱼?贵州怎么有银鱼?写太湖流域?追溯下去,果有银鱼。正万的地质队同事说,银鱼是透明的,连肠子都看得清清楚楚,成人食指般长短,腹部如铅笔般粗细。样子和太湖银鱼差不多,只是,太湖银鱼无鳞无刺,无骨无肠,四季都有。挑剔的食客只在9月1日至11月中旬享用,银鱼炒蛋、银鱼氽汤、银鱼丸子、芙蓉银鱼等都是苏式菜肴中的名菜。我至今不知道它们是否同一物种——书面的那张图让我困惑,桫椤也说,那种鱼由于常年生活在溶洞的地下暗河里,而变得浑身透明。那么,怎么解释太湖银鱼? 神奇的黔北银鱼,是一个叫“大嘴巴洞”里吐出来的,每年农历四月,大雨过后,银鱼随大水奔涌而出,雨下得越久,银鱼吐得越多,仿佛雨水是一个怪物的催吐剂,又仿佛银鱼来自地表深处抑或地心。它们是地下王国的星星,白天的星星,你看不见它们,它们看得见你。 正万抓住了银鱼,也就抓住了挖掘地下王国最趁手的铁锹。没有冰块,就没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没有银鱼,也没有正万的《银鱼来》。银鱼是“纲”,纲举目张。 百年孤独。四牙坝的百年孤独,谁见证?不是银鱼不是百岁老人孙国帮而是作者冉正万。他以最翔实的历史资料,最原始的风土人情,最真实的人生经验,完成了黔北百年历史全貌的拼图,牵动了这块神奇土地的公共记忆。基于此,正万的这部小说可以称作非虚构小说——在国外,非虚构写作蔚然成风,而中国,小荷才露尖尖角。从这个意义上说,《银鱼来》是个大突破。 其二,小说引言很特别。孙国邦一百零六岁了,“他为什么能活这么久为什么经历这么多事情?他活到今天是他每一步都选择对了,还是他的命运本来如此?要回到怎样的故事中才能揭开所有秘密,才能说这一切无需追问,本来圆满?”无需追问,一定追问。人性使然。充满阅读期待的引言,紧紧抓住了读者。 其三,线索排布。由一位106(结尾108)老人担纲主线,不得不佩服正万的奇思——长寿本身就是传奇。遑遑百年,浓缩在25万字的小说中,腾挪自如,控制得当,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小说家的功力。 其四,时间节点。1935年,红军长征和银鱼大丰收,看似不关联的事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节由此展开,结合“规矩”绵延了数十年,这规矩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数百年流传下来的“做人”原则,一层是时局变幻带来的政策法令。 其五,选材和主题。正万没有选取比较好出版好推销的历史风云人物,而是致力于土地本身——农耕文化。虽然,银鱼是供养这方土地的上天恩泽,可仍然算不得渔民。何况银鱼出自溶洞,源自地下。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是世界第一的,是中国文化人的宝藏。我牵强地认为这和正万曾经是地质工作者有关。中国农民的苦难是深长的,它是中国式的苦难。著名学者杨早先生说:“中国人的苦难记忆确实比较淡薄,你可以将之斥为一种麻木冷漠的国民性,但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中国人抵抗苦难的一种方式。面对不可抗拒的苦难事件,遗忘是一种本能的逃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意识形态的改变落后于经济发展,从现实看,国民的思维习惯和道德定势尚未改变,那么,我们就从这个小说中观照今天,反思当下。由此判定,《银鱼来》意义重大。 其五,细节处理。一个小说家出色与否在于关键细节上的用力,正是因为经得起推敲和逻辑支撑的可靠细节才让我们信服人物的塑造。正万在细节选取上是花了大功夫的,也就是徐则臣说的“笨”。历史风云,地域地貌,风俗习惯,人物塑造以及本土语言。大篇幅地运用细节需要作家对故事有很高的掌控能力,因为在许多人眼里细节是很琐碎的,过于丰富的细节会淹没故事本事的连续性和冲击力。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内涵尽可能地完美,这是优秀小说家追求的目标,正万做到了。鱼篓、刀法、草鞋、扁担,“卖魂”,“洗骨头”等等,充满了黔北大山的味道,浓郁的地域特色。读这部小说的最强烈的感觉就像黄河壶口,要把地心呕出来。 其六,关于视角。研讨会上,有老师提出视角有问题,前面是全知全能,后面成了孙国帮的视角。我不以为然,视角变化是一种写法也是近来的写作趋势。正是正万视野开阔的佐证。 一部好小说,必然是人大于事。《银鱼来》正是这样的小说。 三百多年前,黔北崇山峻岭中,一对忠仆为主人家留下香火,三人敲下四颗牙埋在一起,立志共同创业、同甘共苦、繁衍生息。于是有了四牙坝这个地方。四牙坝的范姓和孙姓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是一个老祖婆的呢。”这一句,透着亲,也透着埋怨。要说什么了不得的恩怨,倒也没有,这正是《银鱼来》区别于家族小说特点,不惨烈,也没有多少血腥味。即便矛盾最大的红军事件,孙范两家也是各取所需,范若奎诱杀红军是为了升官发财,而孙国帮是息事宁人,自己没吃亏(银鱼没白给,换了8快钱),双方原本无事,可范若奎又想把钱讹回去。怎么办,明摆着他搞不过范若奎,于是,“我们是一个老祖婆的呢”又起作用了,他把被范若奎打死的鸡做好后,找借口请范若昌来吃鸡,意思是:你看着办吧。反制成功。孙国帮还是没有吃亏。作者对这种微妙关系和相处的方式不吝笔墨。 相对于孙国帮的狡黠,范若昌更多体现了伪善,一方面发愿为打死的蟒蛇抄一千部地藏经,一方面纵恶,只要弟弟开口,要枪有枪,要钱有钱,一方面却把不守“规矩”的二娘杨玉环和孩子赶出家门,一方面又显示自己不赶尽杀绝的仁义。 范家兄弟自私残忍,一个明火执仗,一个伪善蔫坏,而孙国帮的远方弟兄孙国才父子也是混蛋,一个是杀害红军的帮凶,一个是好吃懒做的混混,孙国帮亦非良善之辈,阴损范家大娘,将三根竹签插进坟头,哪怕为死难的红军洗骨,也是出自私心——良心安慰救赎自己。“活自己的,别人的事一概不管。”就是自私告白,手里攥着八块大洋,攥着自己买山岭的梦想,亲生女儿也成了“别人”,她的性命也成了“别人的事”。他善良吗?可他又不怎么坏,救了万丈坑幸存的红军,知道忏悔知道洗红军的骸骨,洗了整整一个月。人性的复杂可见一斑。 《银鱼来》有许多对手戏。范若昌和孙国帮这一对,貌合神离,却又相帮庇护,就像一副牙齿,上下牙谁少不了谁,却老打架。比如孙国邦(为了维护范的体面和规矩)对杨玉环甚至余得白的愤怒和暗算(毁了向沟上的藤桥),伤人一千自损八百,结果儿子摔坏了。因果报应,在书中比比皆是,传递了作者规劝世人的良苦用心。而孙国才和范若奎这一对完全是狼狈为奸,范若奎刀捅红军,掀入天坑,孙国才搬石头往下砸,范若奎杀蟒蛇,孙国才吃肉喝汤。代表光明和美好的是杨玉环和余得白。前者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甚至以命相搏,后者代表了未来,代表了农耕文明终结和工业文明的开启,老规矩老的生活方式要改一改了,由此发出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积极信号,给过于沉重的小说抹上了亮色。此外,孙佑能孙佑贤也是这个阵营的,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显现了这一点。没有孙佑能,孙国帮不会救红军,孙佑贤显然是和余得白一心的,维护他走到绝地,硬把自己变成了哑巴。 最后说一说范若昌的儿子,我觉得他是一个出家人,云游四海的出家人,最后的和谐是佛光普照的结果,佛光也照在了正万的内心,那是历尽沧桑后的平静。 有一位富翁找了许多块大小不一的金子,又找来一个瓶子,然后对别人说:“只要你装的金子最多就可以把瓶子里的金子随意地带走。”实验开始了,参与者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第一个只装了一块金子,一块最大的金子,因为块头最大塞在瓶颈中,第二个挑了一块仅次于最大的一块金子,还是因为块头的关系没有完全塞进去,却堵住了瓶口,瓶子里空空如也,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不慌不忙,从最细小的金子装起,细小的塞完了,又挑选了稍大一点的金子,把瓶子塞得沉沉的,所有块头较小的金子都被装完后,看到瓶口还有一定剩余空间,又把最大的那块塞在瓶口,无疑,第三人装得最多。这个人,就是正万,一个结构小说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