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纳鞋底想起
田英威(河北)
在刀耕火种的时代,
家家户户承受着辛勤地劳作。
古语有云,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尤其是儿女众多的家庭,
那可不是或受其饥,
而是必受其饿。
但是纳鞋底、作鞋、衣物的缝补,
就会耽误大量的时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纺线、织布、制衣、作鞋、缝补,
每天母亲都有做不完的活。
单是一个做鞋,
每只鞋子都需要好几道工序。
1糊隔板,2校订鞋样,3鞋底鞋帮裁剪,4裁边镶边,5添衬表里,6针线缝纳。7上鞋。
所有这些工作都是母亲完成。
儿女众多的母亲,做了一双又一双。
可是我从没听到,
母亲抱怨生活的苦和累。
母亲总是勤勉劳作、井然有序。
真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习惯。
这种脚踏实地,踏实肯干的习惯,
一直深深印进了我的脑海。
在那雪白的鞋底上,
针脚尤其要均匀整齐,
横竖成行,侧看仍要成行。
无论做什么,要做就要做好,
每次作鞋成功,
她都会拿到奶奶那,
咨询改进意见。
每双鞋子既展示出了她的技术,
又展示出了她的艺术。
她的一针一线,
展示着自己严格自律的品质。
验证了严守规矩的典范。
每双鞋子的成功制作,
展示了她克服困难的坚韧,
她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
积极主动地向前走,
万里之行,始于足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