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耀光 于 2023-10-2 06:52 编辑
朴实的文字 改革的美篇 ——读宋春晖先生《那些年,我在国企当老总》 文/陈耀光
宋先生的《那些年,我在国企当老总》,我连读了两遍。
这不仅因为我转业后,也在国企当过多年老总,搞过改革,是同道中人,读着他的文字和改革故事倍感亲切,更因为宋先生做人做事公道正派、不徇私情,心系职工、联系群众的作风和身先士卒、模范带头,苦干实干、勇于改革的精神令我感佩。宋先生是优秀写手,他用朴实的文字,写就了改革的美篇。这美篇,更是他带领职工奋斗出来的,宋先生不愧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那是“大锅饭”年代,“铁饭碗”严重制约了员工积极性,干多干少一个样,企业没活力,经营效益差。大锅饭弊端多多,要打破它,阻力不小,需要决心和勇气。宋先生的改革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文章也就从他进公司写起。
1980年进入县药材公司的宋春辉,从仓库保管员干起,当过营业员、加工员、统计、会计,还在办公室打过杂,经多年的磨练,他凭着自己的苦干、实干和能干,于1992年初当上经理,这就意味着他得直面困难、挑战和改革。
改革,困难重重,打破大锅饭,谈何容易?!
这是一场硬仗,打破“大锅饭”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存亡。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职工收入的提高、福利的改善,宋先生明知改革不易,仍破釜沉舟,下定决心,开始了他说的“艰难的改革”。何以艰难,宋没细讲,但他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全隐含在“艰难”两个字里了。记得三明经理任上,我在建宁公司搞“优化组合,落聘下岗”的改革,就有好心人劝我“端掉人家的饭碗千万要谨慎,弄不好会出事的”,宋总的困难我可以想见。
改革是篇大文章,当年宋总围绕公司改革这个中心谋篇布局,排兵布阵,今天宋先生依旧抓住改革这根红线来铺陈、挥洒他的散文。在文章的第(3)片段里,他不惜笔墨详实记述了自己改革的思路和具体做法。公司改革,他首先挥锤砸向“大锅饭”,通过在药品销售部门实行“工效挂钩”、零售药店实行承包,批发环节实行全员“揽销”责任制,上下一心,全力抓销售保效益。他的第二步棋是建章立制,用制度来管人管事。公司人虽不多,但情况复杂,这里有领导的夫人,有局长的子女,还有许多职工子弟,有的一家三代五口都在公司。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是谁,都得照章办事,不能有例外。他的第三个举措就是狠抓增收节支,这是公司效益所系。具体措施,文中多有介绍,这里不赘述。我佩服的是,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在请客送礼、大吃大喝的社会风气下,他竟然能做到“从未用公款送过一分钱礼”,待客用“工作餐”,哪怕县里来人检查财务,也是“简单的工作餐”招待,席间连支烟也不发。公款待客,如此“抠门”,在旁人看来,简直不近人情,他也自嘲“铁公鸡”。从另一方面看,宋先生为了公司效益,精打细算、锱铢必较,已竭尽所能了。
九十年代中期,医药企业举步维艰,基本普遍亏损,但汝城公司一枝独秀,年年盈利,被评为全市医药系统先进集体,1997年评为市优秀企业。宋总个人也在1996年被市政府授予“优秀企业家”称号。2001年宋调离公司,在他任期内,公司制度健全,运作有序,业务发展,效益良好,各种专项资金都有结余,仅工资资金就结余二、三十万。他带领职工奋发努力,成就了公司改革的美篇。
宋先生写改革,语言质朴自然,取舍详略得当,洋洋万言文,无一自夸语,有的只是客观详实的描述,是朴实的文字和真实的数字,使我们读到了一篇开拓奋进、勇于改革的佳作,看到了一个公道正派、心系职工群众的优秀企业家。
宋先生在公司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
成功的原因,宋先生自己没说,但读者同样可以从他真实可信的文字里感悟到:公款吃喝,请客送礼,宋总一毛不拔,为职工他却很舍得花钱,先后建了46套住宅分给大家。为了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公司经常举办象棋、麻将和卡拉OK唱歌比赛。1995年后,每年组织外出旅游。宋总还从政治上关心年轻人,先后培养了十多名业务骨干加入了党组织,有的还进了班子。开拓市场,他“亲自跑县外联系客户,经常随车送货,上门拜访,联络感情,……”为了多推销些货物,他在酒桌上差点舍命陪客户了。他模范执行公司各项制度,考勤和签到,即使他违反了,该扣工资也照扣。他的两个亲戚,一个因购药违规受到处罚,一个因长期拖欠承包费,被解除了劳动合同。作为老总,他处事公道正派、不搞特殊,不徇私情,赢得了职工的尊重,也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改革和做好工作的积极性。宋先生改革的成功,除了他的决心、思路正确,这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吗?!
成功企业家都有他的高光时刻,披红带花,荣誉加身,光鲜靓丽。
殊不知这光鲜靓丽的背后,是拼搏和努力,是辛苦和汗水、是奉献和付出。宋总曾坦言在“药材公司经理十余年时间里,并非顺风顺水,经历过挫折,也遭受到诬陷,曾经暗自流过泪……”这段话让我想起自己在厦门公司总经理任上,我办公室门上的锁眼两次被人用异物恶意堵塞,板报栏内我的照片被人抠掉了双眼,再后来又被诬告,罗织了十大罪状,集团总公司监察室来人调查落实,才还我清白。虽然我不曾落泪,但很苦恼。对宋总的遭遇和痛苦,我感同身受,特别理解他改革的不易和艰难。
“那些年……”标题中这三个字,告诉我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
内容的真实、文字的详实和文风的朴实无华是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色。作者写的都是自己老总任内亲历亲为的一些事情,没有虚构、夸张和掩饰。如,对名目繁多的各种检查、收费和罚款,他直言企业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对有关部门不顾企业承受能力的收费检验,他坦承自己发火叫他们“滚出去”。纵观全文,语言质朴自然,虽无华丽辞藻,却言之有物,情感饱满,真实可信。
而真实是一种令人信服,打动人、感染人的力量。
回忆性文章多是片段的,并不追求完整。宋先生的文章,也是许多片段式生动回忆的组合。片段其实也不乏丰富的内容,若都用小标题名之,即使劳心费神,也难保准确恰切,作者睿智地将一个个片段用阿拉伯数字串起,一口气串了十八个片断,虽长了些,我以为这办法不错,写回忆性文章可资借鉴。
双重视角是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文中对过去的我(体验主体)泼墨饱满,而对现在的我(回忆主体)着墨很少。“当一个企业的领导是非常的艰难,我是深有体会的。”这是我在第(15)片段中读到的为数不多的可作为回忆主体的感悟。如果对回忆主体再多些着墨,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读者会有更多收获。
宋先生文中用5个片段(2--6)写自己任总经理的改革故事,用10个片段(7—16)写担任医药管理局长后如何整顿规范医药市场。一篇标题为《......我在国企当老总》的文章,却大篇幅写局长如何尽职尽责,读之总有些题不罩文的不顺之感,换个标题或分成两篇文章来写若何,纯为个见,不对见谅。 2023年8月13日于北京东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