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笑君 于 2024-4-10 15:16 编辑
纵笔金寨路高架桥(散文) 合肥,古称庐州、庐阳,既古老又年轻。古城之外,还有东乡与西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古城的东乡与西乡为基础,组建了肥东与肥西两个县级行政区域。肥东县的驻地店埠镇,距离古城稍远些,约30公里。肥西的县城上派镇,是古城的西南一隅,也有20公里的行程。 半个多世纪以来,工农商各业的经济日益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近几十年,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更是突飞猛进,为人民生活的改善与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合肥的第一座南北高架桥——金寨路高架桥,直奔肥西而去。一夜之间,合肥市区与肥西县形成了无缝对接,不仅拉动了县域经济,让小县城变成了大都市的一部分,也标志着合肥进入了现代化大都市的快车道。 金寨路高架桥的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差不多20年前,谋划并实施了一期工程。也就是沿合肥到安庆的这条主干线,建设屯溪路至环城高速南线约10公里的一段。这里处于合肥主城区与郊区的结合部,厂矿企业林立,机关事业单位密集,建设难度可想而知。那时,很多人还没有前瞻性的思维,观念保守,见解陈旧,对建设高架桥缺乏必要的认识,阻力相当大。然而,建成后没几年,眼看着其作用日益彰显,其优越程度之高,让人佩服并感叹:这么多的车,没有高架桥还真的不行呢!一转眼,倒发现问题了,因为距离短了,不能直通肥西,导致出行合肥西南,依旧拥堵不堪。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远景,已然成为合肥人民的希望与期待。 前年,金寨路高架桥完成了二期工程,使得高架桥总长达到20公里,由城市中心的三孝口,经南七里站、姚公庙、二十埠、肥光等地,直达肥西县的上派镇。这一线走来,有蜀山区居民生活的欢乐地带,有政务新区的无限风光,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商业气息,有全国百强县——肥西县的勃勃生机。这里,高楼林立,道路纵横,学校幽雅,医院宁静,春风秋雨应时而生,蓝天白云悠然而去,一派欣欣向荣,美不胜收。 常常,我驾着车,或北或南,一脚油门下去,一个来回,挡风玻璃挡不住的是扑面而来的生机与力量,车轮退却不掉的是无尽的美丽与㶷烂。一座座高楼大厦,直观地把线条与光亮闪现在车子的两侧。道路上的标线,如同飞箭似的,穿车而过。两边的路灯,闪烁蜿蜒,起伏如龙,好似亲密的伙伴,一刻不停地相随在左右。 我的祖籍地,便是合肥政务区的这片区域。我对金寨路沿线的点点段段,拐拐角角,应该是熟悉的。这一线上,主要的节点有三处,即:南七里站、明珠广场、桃花源。 南七里站,顾名思义,自合肥市区中心向西南七里的一站。早年间,是合肥郊区的一个乡,后为一个镇。现在呢?早已成为合肥主城区的一部分,归蜀山区管辖。街巷四通八达,小区簇拥连片,人口集中,居民生活精彩纷呈。 明珠广场,原地名叫二十埠,是合肥市区与肥西县的结合部,城乡交接之地,城市氛围渐起,乡村底色深厚。如今,这里是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区域,政务、商业、居民生活等多种元素,共生共享,璀璨一片。 桃花源,原名肥光,一个古老的地名。桃花何在?见者不多,闻之甚少。倒是有一处房舍,几户人家,一个小村子而已。20世纪80年代初,有人在“合安路”的边上,盖了三间房子,开起一家小饭店,还在小饭店的旁边种植了一片桃园,并请人题写了名号:桃花源酒家。 转眼间,桃花源有了名副其实的基础。并且,一端连着合肥,一端接着肥西,声名鹊起。尤其是在大建设、大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不知不觉地建设成了合肥西南副中心的典范区域。几条干线穿插在高楼大厦之间,几大湖泊围绕在成片的生活区域左右,学校、银行、医院、超市等各种配套设施点缀安插。放眼望去,古朴的农业元素还在,新兴的产业、新兴的文化、新兴的生活已然成为风尚。 非常幸运!那年我买房,既没有快马扬鞭一头扎进“合肥城”的里头去,也没有裹足不前只在小城里徘徊,而是…… 眼下,我是桃花源中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只论魏晋”呢! 风驰电掣之际,我的思绪却跨越时空,飞到别处去了。 在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实际距离的遥远与闭塞,成为一种困厄,令人不可想象。 四十年前的某一天,我与一位同事去市里办事。我们从上派的老车站,排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队,才拥上一辆大巴。车上人头攒动,伸手只能向上摸自己的头顶,想要转个身都很困难。车子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奔跑着,却像婴儿的摇篮,东倒西歪的,人根本站立不住。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挤到了车厢的后面,那一位挤在车厢的中间。售票员是个年轻小伙子,即便有一身力气,也只能在车门口声嘶力竭地叫道:“买票,买票。上车的,都要买票了!” 我在后面,钱捏在手里,却买不了票。叫别人传过去,倒也可行,却又担心……好不容易往前挪了几个位置,依旧买不了票。我将钱交给那位同事,请他代买。因为,他离售票员的位置,于我近了许多,再挪两个位置,就可以买票了。 好不容易,又到了一站,车停下了。我一看车外的建筑,是二十埠站,也就是如今的明珠广场附近。那时,这里没有多少房屋,农田傍路而生,行人不多,即便不荒凉,也谈不上繁华。但是,这里地名悠久,一个停靠站,也算得上是个大站了。 车一停稳,车门便打开了。售票员下了车,戴着红袖装的查票人员上车了。只听查票员叫道:“查票了,把票都拿出来!” 我定定地站着,一动不动,仿佛这事根本与我无关。 查到我时,我示意他查我的同事,并且说道:“他买了!” 查票员也看向我的同事,我的同事却举起手心里的钱,满脸通红地,说:“没买上。” “啊!”我大声叫道:“你怎么不买呢?” “罚款!”查票员的眼睛斜睨着我,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道:“逃票!交罚款吧!” “怎么是逃票呢?”我据理力争:“我买不上,请他代买,哪知道他也没买上?” 查票员根本不听,坚持要罚款。我们俩在车上争吵着,谁都不服谁。最后,我被“请”下了车,与查票人员“交流”了好大一会儿,才解决了问题。但是,我没能赶上原来的那趟车,还由上午挪到了下午,才到达“合肥城”那个要去的地方。 光阴荏苒,转瞬便是翻天覆地的变迁。我们老了,成了不需要打卡上班的苍苍一族。但是,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小区之外就是纵横的道路,高架桥也就架在家门口,想要出门,尤其是驾车出门,抬腿就走,来去方便,无阻无碍,再也不用担心被人“请”下车去作一番“交流”了。 2014年3月20日写于出行的动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