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99|回复: 2

[其他] 观都江堰

[复制链接]

11

主题

25

回帖

57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76
发表于 2024-4-14 16: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詠 于 2024-4-14 16:19 编辑

观都江堰

      神往都江堰久矣,此次得以成行亲眼目睹,也算了却一桩心事。

      岷江从距离都江堰堰首两公里外的龙门山奔涌而下,江面逐渐宽阔,江水流速趋缓。此刻,我们正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悬挂于岷江上方的安澜索桥上,从岷江左岸的玉垒山,去往江心高出水面许多的一个江心州,它正对岷江流向的尖突前端被称为鱼嘴,将流经此处的岷江一分为二,左岸那边的称为内江,右岸那边的称为外江。

      索桥不停地左右晃动,滚滚江水在脚下缓缓流过,尽管还不到丰水期,但江流那一往无前的气势丝毫不减。江水冲击着浅滩、江岸、突出水面或水面下的石块,激起阵阵白色浪花,挟带着丝丝寒意,扑向索桥上摇摇晃晃的人流。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都江堰不能算是一个复杂的水利工程,但它确实是一个巧妙的工程,这是它最终成为一个伟大工程的先决条件。而后人持续不断的维护和改造,使它历经两千两百多年依然发挥着作用,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因而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个伟大的工程。

      自古以来,人类选择傍水而居,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泉,但是河流周期性发生的水患,又成了生命的巨大威胁。人类利用水、治理水的故事绵延不绝,中华大地上从远古的大禹治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到战国时期李冰治理岷江水患,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英雄壮举,直到现代治水的故事依然在续写。

      李冰治水的年代,正处于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后期,这位秦王在位五十六年,在位期间使秦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秦军甚至攻陷了东周都城洛邑,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的历史。那时,岷江流域的蜀国、以及现重庆一带的巴国、巴蜀北面的小国苴国,早已在秦昭襄王的父亲秦惠文王时期,并入了秦国的版图。秦国的意图很明确,那就是以巴蜀之地作为大后方,进攻楚国。

      李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蜀郡守的身份带领当地民众治理岷江的。实际上在李冰之前,当地已经开始治水,例如有史书记载,都江堰工程的重要一环开凿玉垒山,即由李冰的前人、蜀王杜宇之相开明所为。当然主流的看法,认为开凿玉垒山是李冰的功劳,也可能是前人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只是部分开凿了玉垒山。李冰率众人在岷江左岸玉垒山伸向江面的一段余脉上,凿开一道二十米宽的引水口,被称为“宝瓶口”。据说,当时李冰先用火将山石烧得滚烫,然后浇以冷水,山石瞬间崩裂,于是开凿就容易多了。这确实是技术上的进步。

      开凿出的山石堆积在余脉的尾端,形成一个小山丘,被称为“离堆”。在引水口以下,又开挖了两大干渠,将水引入缺水的成都平原,用于灌溉农田。

      如果仅此而已,那么这个工程也就没什么可大书特书的了,因为无论是枯水期还是丰水期,引水口只是分流掉岷江水的一部分,大部分江水依然顺着原先的河道流往下游,灌溉与水患这对矛盾还是没有很好地解决。

      巧妙的是,李冰在引水口以上的一段江心,做了一个分水工程。他以原先的江心州淤滩为基础,沿玉垒山的走向进行修整,并就地取材,以竹笼装卵石围绕修整后的江心州垒砌一圈长堤,同时修整玉垒山山麓,使内江在此段呈弧形弯道。内江水通过宝瓶口引入开挖出的两大干渠,而外江水则沿原来的河道继续前行。

      鱼嘴修成后,人们发现它有神奇的“四六分水”功能,即在枯水期,岷江水在鱼嘴分水后,六成流入内江,四成流入外江;而在丰水期,内江进水量占四成,外江进水量则占六成。这样,枯水期引入宝瓶口的水量得到保证;丰水期又不会有过多的水涌入宝瓶口导致下游水患,而主要通过外江泄洪,又由于四成水被内江分流,外江下游的水患也得到缓解。

      现代有人专门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发现内江沿玉垒山山麓一侧的河床呈圆弧型,外江面对鱼嘴的一侧河床基本呈斜线型,而鱼嘴所在的江心州几乎与江面垂直地插入江底,外江进水口的江面宽度比内江进水口的宽。枯水期水位较低时,由于内江河床呈圆弧形,水流的断面比外江大,所以流入内江的水比流入外江的多;丰水期水位较高时,由于外江进水口宽度比内江宽,水流的断面比内江大,因此流入外江的水比流入内江的多。

      李冰在修这段江心州时,是否刻意将内江的河床修成圆弧形,以实现所谓“四六分水”,已经不得而知。但当时李冰修整了这一段玉垒山的山麓,因此我们宁可相信,李冰是考虑过这个问题的。

      鱼嘴修成后,人们发现它还有“二八排沙”功能,即江水携带的沙石,八成被带往外江,二成进入内江,这样从宝瓶口引入用于灌溉的水含沙石较少。这一现象比较好解释。外江的走向,基本与鱼嘴以上的岷江走向一致,而内江则向玉垒山山麓深入,呈内凹型的流向,如同流经一处港湾。岷江裹挟的沙石来到鱼嘴附近,由于惯性的作用,大部分会顺势进入外江,只有少部分会舍近求远进入内江。

      至此,李冰治水大获成功,百姓感恩戴德,秦王也一定大喜,因为成都平原得到了充分的灌溉,成为秦国的粮仓,使秦王的扩张战略又少了一个后顾之忧。

      后人总结李冰治水的奥秘,在于“乘势利导、因时制宜”,这八个字现在刻在奉祀李冰父子的二王庙、这座建在玉垒山上的道观的一面墙上。二王庙最初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期间“望帝祠”迁建他处,此庙宇遂改祀李冰。

      李冰自然明白,治水非一日之功,需长期坚持,首要的是内江不能淤塞,否则春耕用水期间宝瓶口的进水量会不足,汛期又会抬高水位,引起水患。于是,李冰在宝瓶口前方的玉垒山山麓河床底部,埋了石马作为淘滩标志,每次淘淤,需使石马露出来为止。他还在江中立了三个石人,用以观察水情的消长。

      1975年初,在外江靠近鱼嘴的河床内,挖出一尊无头持锸石人像,被多数考古界专家认为就是李冰造的三个石人之一。现在,这尊堰工石像安放在位于离堆的伏龙观前殿右侧,而前殿正中则是李冰石像。

      李冰石像于1974年在鱼嘴附近外江河床出土,出土的石像两袖和衣襟上有三行隶书题记,以此确定此石像为雕造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的李冰像。堰工石像出土地点与李冰石像出土位置相距仅60米。197443日,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东汉李冰石刻像”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灌县革命委员会立碑。时过境迁,灌县已是旧县名,现称都江堰市,而这块横向放置的长方形石碑也是文物级的物件了,石碑四周已经明显损坏。

      位于离堆最高处的伏龙观正对内江,其下方就是宝瓶口。相传李冰治水时,其子在此地降服孽龙,锁在离堆下面的深潭里。后人为纪念李冰父子降龙治水,将这座始建于西晋末年、原名“范贤馆”的建筑,改名为伏龙观。

      史书对李冰之子鲜有记载,也有说李冰并没有儿子,但民间传说深信李冰次子协助其父治水,且法力无边,立了大功。就这样口口相传,最后将传说中的李冰次子神化为二郎神,这就是二郎神身世之谜的“李二郎说”,除此之外,还有“赵二郎说”和“杨二郎说”。民间造神,反映的是大众无奈于自然灾害和人间不公,而期盼有一位无所不能的神仙前来解救众生的愿望。朝廷对此也是乐见其成、推波助澜,北宋之后,李冰父子被相继敕封为王。于是,二王庙前殿供奉二郎神塑像,后殿供奉李冰夫妻塑像。

      李冰后人忠实地执行了他的治水理念,从未停止对这个治水系统的维护和改造。李冰之后的两千两百多年内,岷江多次洪水泛滥,甚至危及都江堰堰首;岷江上游还发生过多次地震。唐代发生的一次地质灾害,造成岷江出山口下的沱江上游支流进水口段两岸的山体崩塌,沱江支流进水口断面不断缩小而成百丈渠,致使丰水期内江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增大,威胁下游的成都平原。为解决内江的泄洪,人们在原先的分水江心州中段修建了一处泄洪道,内江水位低时起拦水作用,水位高时则分洪至外江。由于这个泄洪道还有将内江携带的沙石排向外江的功能,故被称为“飞沙堰”。

      飞沙堰的排沙功能,还是因为内江河道呈内凹型弧形弯道的缘故。有人研究后发现,岷江水经鱼嘴分水后,进入内江的水流不断冲击玉垒山山麓,形成顺时针的螺旋流,江水裹挟的沙石经螺旋水流的作用,大部分被抛向飞沙堰。外江本身具有的排沙功能,叠加飞沙堰的排沙功能,最终实现了内、外江的“二八排沙”。

      都江堰灌溉水系,历史上屡经修缮改线,目前,内江干渠已由李冰时期的两条,增加为现在的四条。古时以竹笼卵石垒砌的堤坝,如今均改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近代,又在外江鱼嘴边上修了一道水闸,还在飞沙堰尾部修了一道工业引水拦水闸。古老的水利工程焕然一新。

      李冰之后的历朝历代当地官府,对都江堰的维护和改造发挥了不少作用。从东汉后期开始,朝廷都会指定一名官员主管都江堰堰首工程的维护。及至清雍正十三年,在灌县县署右侧设水利署,维护和管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办理水务案件。在当年水利署原址西侧,现建有一座“水利衙门遗址”院落。

      从宋朝开始,都江堰实行岁修制度,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修整堰体,深淘河道。这一做法实行至今。经过一代代人的实践,治水经验不断丰富,人们总结出了六字诀,即“深淘滩,低作堰”,说的是每年淘淤必须淘至河底所埋石马,而飞沙堰不宜筑得太高,一般只应高出坝前河底二米左右。还有“八字格言”、清同治“三字经”、清光绪“三字经”,都刻在了二王庙三官殿的墙上。

      二王庙、伏龙观奉祀李冰父子后,香火绵延,最终使玉垒山沿内江一带成为一处道教圣地。我们从都江堰景区玉垒山入口上山,经过十殿、城隍庙,这些飞檐黑瓦的建筑都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内部装饰精美,蔚为大观。出城隍庙继续前行,见一座城门楼耸立前方,称作“西关”,门楼一侧有城墙向玉垒山深处延伸。再往上又见一座城门楼矗立,唤作“玉垒关”。登临这两座城门楼,可俯瞰都江堰堰首全景。出玉垒关不远,就到了二王庙。二王庙再往前一点,就是安澜索桥了。一路上,游人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当年李冰修都江堰时,绝对不会想到他的传世大作,在两千两百多年后还会成为人们游玩的景点。那时也没有旅游这个概念,旅游出现于人们衣食无忧之后。李冰之前两百年,孔丘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是为了推销他的政治主张,而不是游山玩水,所以不算旅游。一个地方成为旅游景点,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当地百姓只要有一技之长、又肯吃苦,开个小饭馆啦,甚至抬个滑竿啦,都能从中谋个不错的生计。

      站在通往二王庙前殿山门的那条几十级台阶的最下方,抬头仰看山门上冯玉祥题“二王庙”三个字时,忽见从山门内一前一后出来两抬滑竿,眼光便往下移了一点。少顷,两抬滑竿越走越近,前面那抬滑竿上坐着一个小学生模样的小男孩,右手扶着套在耳朵上的耳机,大概在听导游胡侃吧。后面那抬滑竿上坐着两个小女孩,一个也是小学生模样,另一个显得更小一点,小学生模样的坐在后面,双手抱着坐在她身前那个更小一点的。现在的小孩真是被宠上了天呵。

      李冰如果活在当下,他去治水,他的儿子恐怕不会跟着老子千辛万苦地去干,他年轻的儿子宁可在成都或者北上广深商务区的哪个办公楼里做个小白领。这样,二郎神的传说就要改写了。

      出玉垒关后,有一段平路,一直延伸到二王庙山门,平路沿内江一侧有不少小吃摊,我们在一座名叫“敬修之治水德政坊”牌坊对面的小吃摊找座位坐下,这小吃摊除了卖抄手、醪糟蛋、凉粉之类的,还在叫卖什么“钵钵鸡”,录音机里反复在唱:“一元一串的钵……钵鸡,钵……钵鸡,啊钵啊钵钵鸡”。同行的年轻人说,这叫卖声是最近网上很火的一个梗呢。好吧,啥都能成个梗。这钵钵鸡并不是什么鸡,而是一种有荤有素的冷锅串串。还真不能望文生义啊。

      坐在内江边上,望着潺潺流淌的江水,吹着微风,沐着阳光,吃着清汤抄手和红糖醪糟蛋,耳边那无穷动般重复的钵钵鸡的叫卖声,似乎有点动听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主题

3035

回帖

8183

积分

超级版主

超版|散文专栏首席

积分
8183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4-7-9 10: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证全面,赏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5

回帖

57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76
 楼主| 发表于 2024-7-9 20: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叶无霜 发表于 2024-7-9 10:21
考证全面,赏读。

谢谢版主老师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文学论坛【官方网站】 ( 京ICP备2021037395号-1 )

主办:文朋诗友(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邮箱:bjwpsy@16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