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作家建议设立李太白世界文学奖,抗衡诺贝尔文学奖,有无必要
在莫言先生首次为中国作家摘取“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实际上,有好几位中国作家跟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
《鲁迅全集》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1927年初秋,瑞典皇家科学院成员斯文·赫定来到中国考察,跟诗人刘半农商定,准备把鲁迅先生推举为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委托刘半农征询鲁迅先生的意见。刘半农又委托台静农写信向鲁迅转达。
收到台静农的来信后,鲁迅先生在9月25日回信说:9月17日的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如此。诺贝尔奖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几十年后,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先生读完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后,说道:《呐喊》和《彷徨》是创造性非常强的作品,如果20年代有人把这两个短篇翻译成外文的话,鲁迅肯定会被推举为正式候选人,也许还会获奖。
就这样,鲁迅成为第一个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作家。
鲁迅之后,胡适、林语堂、老舍、沈从文、北岛等文坛巨擘,都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过,有些作家甚至被提名过多次,但都因为种种原因跟诺奖失之交臂。
直到2012年10月,莫言横空出世,圆了中国人100多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梦。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内立刻掀起了一股“莫言热”。莫言的所有小说被摆放在各大书店的C位,旁边围了一圈又一圈的读者。
由于追捧和购买莫言小说的人很多,导致他的书很快告罄,以至于出版社不得不印刷多次,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大红大紫的莫言,立即成为全国最忙的文化名人,要么正在各大院校声情并茂的演讲和讲课,要么就是奔赴在被邀请的路上。
“莫言热”持续一段时间后,大家冷静下来,开始思考一系列问题。
我们可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积淀的大国,人口数量笑傲全球,为什么在诺贝尔文学奖诞生100多年后,我们才拿到该奖?
诺奖毕竟是西方人设立的,要获奖必须接受人家的评判标准,中国文学有没有必要让一个西方的奖项来认可,才能获得文化上的自信?
面对这些疑问,许多作家和学者开始支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声音,无疑出自上海作家赵丽宏先生之口。
借助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东风,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在2013年的一次会议上呼吁:我们中国应该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目的是为了争夺中国在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奖项的名称暂定为“李太白世界文学奖”。
赵丽宏还提议:这个奖要绕开作协,由非官方基金会来承办,最终要把它做成“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
赵丽宏是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也是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在文学圈的影响力相当大,当他的建议提出来后,还是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和支持。
然而,到现在已经过去了8年多,这个提议仍然处在设想阶段,没有落地。难道是赵丽宏说话的分量不够?还是这个奖项根本就没有设立的必要?
赵丽宏的建议之所以没有被采纳,如果客观地分析,不外乎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当代中国文坛的文学奖已经够多,没有必要再为此设立一个新的奖项,否则,就是浪费资源。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影响力和知名度最高的文学奖有四个,分别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和曹禺戏剧文学奖,也被称作“中国四大文学奖”。
曹禺戏剧文学奖:1980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首创,原名叫“全国优秀剧本奖”,1994年改名为“曹禺戏剧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协于1981年创办,是中国第一个以大作家的名字来命名的文学奖项,专门用来奖励从事长篇小说的创作者。目前,奖金已经提升到50万元,是目前奖金最高的官方文学奖项。
鲁迅文学奖:创办于1986年,1997年首次开始评奖。除了长篇小说之外,其它文学体裁都可以参评,奖金为5万元。
老舍文学奖:1999年由北京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联合创办,创作中长篇小说、戏剧剧本、电影电视剧本和广播剧的作家,都可以参评。
其次,庄重文学奖(1988年创办)、冰心文学奖(1990年创办)、冯牧文学奖(2000年创办)、红楼梦奖(2005年创办)、施耐庵文学奖(2011年创办)等,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力。
另外,一些省市作协创办的文学奖项,如,浙江省1980年创办的“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辽宁作协1996年设立的“辽宁曹雪芹文学奖”,江苏省1999年创办的“紫金山文学奖”,山东淄博市政府和《文艺报》于2005年创办的“蒲松龄短篇小说奖”,陕西作协2008年设立的“柳青文学奖”,等等,这些奖项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大有发展成全国性文学奖的趋势。
中国目前的文学奖已经非常多,这些奖项在国内名气很大,但在国际上默默无名,除了四大文学奖之外,读者对一些作家获得其它文学奖,甚至地方性文学奖,已经见怪不怪。如果再专门设立一个“李太白世界文学奖”,肯定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二,赵丽宏的意见提出时,没有得到大多数作家、学者和媒体人的响应和支持。
赵丽宏的出发点不错,提出这个观点显然是为了提升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从世界文坛给中国文学争取话语权,继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但是,绝大多数作家、学者和媒体人都认为这个观点是多此一举,甚至认为他是在哗众取宠。在大多数人眼里,一个奖项设立与否,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于这个国家和民族有没有优秀作品问世。瑞典文学院掌握着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谁的话语权,但不见得他们是文学强国。
是金子迟早会发光。只要我们能持续不断地产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世界文坛无法忽视,吸引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读者都来拜读,届时我们定会在文化领域自信满满。
第三,怎样管理和运营好一个世界性文学大奖,并获得世人的认可,在这方面,我们缺乏经验。
近些年,一些被读者看好和认可的作家难以获奖,而一些作家的实力和作品相当平庸,却屡屡在重要文学奖里折桂,大家心照不宣,各取所需。评奖规则的不透明,让越来越多的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以至于很多读者对评奖规则的公正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说到底,这是管理和运营方面出了问题,如果要想驾驭世界性文学大奖,难度会更大。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