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10-17 18: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序隋书文学传潘徽韵纂序曰文字之来尚矣初则羲皇出震观象纬以法天次则史颉佐轩察蹄迹而取地于是八卦爰始爻文斯作绳用既息坟籍生焉至如龙筴授河龟威出洛绿绨白检述勋华之运金绳玉字表夏殷之符卸甲示于姬坛吐卷徵于孔室莫不理包远迩迹会幽明仰协神功俯照人事故能宣流万代正名百物为生民之耳目作后王之规范 宋徐铉重脩说文序曰臣徐铉等奉诏校定许慎说文十四篇并序目一篇凡万六百馀字圣人之旨盖云备矣稽夫八卦既画万象既分则文字为之大辂载籍为之六辔先王教化所以行于百代及于万物之功与造化均不可忽也虽复五帝之后改易殊体六国之世文字异形然犹存篆籀之迹不失形类之文乃暴秦战攻散隶聿兴便于末俗人竞师法古文既绝讹伪日滋至汉宣帝时始命诸儒脩苍颉之法亦不能复故光武时马援上疏论文字之讹谬其言详矣及和帝时申命贾逵修理旧文于是许慎采史籀李斯扬雄之书博访通人考之于贾逵作说文解字至安帝十五年始奏上之而;隶书行之已久习之益工加以行草八分纷然间出返以篆籀为奇怪不复经心至于六籍旧文相承传写多求便俗渐失本原尔雅所载草木鱼鸟之名肆意增益不可观矣诸儒传说亦非精究小学之徒莫能矫正唐大历中李阳冰篆迹殊绝独冠古今自云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此言为不妄矣于是刋定说文脩正笔法学者师慕篆籀中兴然颇排斥许氏自为臆说夫以师心之见破先儒之祖述岂圣人之意乎今之为字者亦多从阳冰之新义所谓贵耳贱目也唐末丧乱经籍道息皇宋膺运二圣继明人文国典粲然光被兴崇学校登进群才以文字者六艺之本固当率由古法乃诏取许慎说文解字精加详校垂宪百代臣等愚陋敢竭所闻盖篆书堙替为日已久今以集书正副本及群臣家藏者备加详考有许慎注义序例中所载而诸部不见审知漏落悉从补录复有经典相承传写及时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承诏附益之以广篆籀之路亦皆形声相从不违六书之义者其间说文具有正体而时俗讹变者则具于注中其有义理乖舛违戾六书者并序列于后俾夫学者无或致疑大抵此书务援古以正今不徇今而违古若乃高文大册则宜以篆籀著之金石至于常行简牍则草隶足矣又许慎注解词简义奥不可周知阳冰之后诸儒笺述有可取者亦复附益犹有未尽则臣等粗为训释以成一家之学时未有反切后人附益互有异同孙愐唐韵行之已久今并以孙愐音切为定庶夫学者有所适从食时而成既异淮南之敏县金于市曾非吕氏之精尘渎圣明若临冰谷 又说文解字韵谱序曰昔伏羲画八卦而文字之端见矣苍颉摹鸟迹而文字之形立矣史籀作大篆以润色之李斯变小篆以简易之其美至矣及程邈作隶而人竞趣省古法一变字义寖讹先儒许慎患其若此故集仓鸦之学研六书之旨博访通识考于贾逵作说文解字十五篇凡万六百字字书精博莫过于是篆籀之体极于斯焉其后贾鲂以三苍之书皆为隶字隶字始广而篆籀转微后汉及今千有馀岁凡善书者皆草隶焉又隶书之法有删繁补阙之论则其讹伪断可知矣故今字书之数累倍于前夫圣人创制皆有依据不知而作君子慎之及史阙文格言斯在若草木鱼鸟形声触类长之良无穷极茍不折之以古义何足以观故叔重之后玉篇切韵所载习俗虽久要不可施之于篆文往者李阳冰天纵其能中兴斯学赞明许氏奂焉英发然古法背俗易为堙微方今许李之书仅存于世学者殊寡旧章罕存秉笔操觚要资校阅而偏旁奥密不可意知寻求一字往往终卷力省功倍思得其宜舍弟锴特善小学因命取叔重所记以切韵次之声韵区分开卷可睹锴又集通释四十篇考先贤之微言畅许氏之元旨正阳冰之新义折流俗之异端文字之学善矣尽矣今此书止欲便于检讨无恤其他故聊存古训以为别识其馀敷衍有通释五音凡千卷贻诸同志云
序
【隋书文学传潘徽韵纂序】曰:
文字之来尚矣,初则羲皇出震,观象纬以法天;次则史颉佐轩,察蹄迹而取地。
于是八卦爰始,爻文斯作。
绳用既息,坟籍生焉。
至如龙筴授河,龟威出洛。
绿绨白检,述勋华之运;金绳玉字,表夏殷之符。
卸甲示于姬坛,吐卷徵于孔室。
莫不理包远迩,迹会幽明。
仰协神功,俯照人事。
故能宣流万代,正名百物。
为生民之耳目,作后王之规范。
宋徐铉【重脩说文序】曰:
臣徐铉等,奉诏校定许慎说文十四篇,并序目一篇,凡万六百馀字。
圣人之旨,盖云备矣。
稽夫八卦既画,万象既分。
则文字为之大辂,载籍为之六辔。
先王教化,所以行于百代,及于万物之功,与造化均不可忽也。
虽复五帝之后,改易殊体;六国之世,文字异形。
然犹存篆籀之迹,不失形类之文。
乃暴秦战攻,散隶聿兴。
便于末俗,人竞师法。
古文既绝,讹伪日滋。
至汉宣帝时,始命诸儒脩苍颉之法,亦不能复。
故光武时,马援上疏论文字之讹谬,其言详矣。
及和帝时,申命贾逵修理旧文。
于是许慎采史籀、李斯、扬雄之书,博访通人,考之于贾逵,作说文解字。
至安帝十五年始奏上之。
而隶书行之已久,习之益工。
加以行草八分,纷然间出。
返以篆籀为奇怪,不复经心。
至于六籍旧文,相承传写,多求便俗,渐失本原。
尔雅所载草木鱼鸟之名,肆意增益,不可观矣。
诸儒传说,亦非精究。
小学之徒,莫能矫正。
唐大历中李阳冰篆迹殊绝,独冠古今。
自云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此言为不妄矣。
于是刋定说文,脩正笔法。
学者师慕,篆籀中兴。
然颇排斥许氏,自为臆说。
夫以师心之见,破先儒之祖述。
岂圣人之意乎。
今之为字者,亦多从阳冰之新义。
所谓贵耳贱目也。
唐末丧乱,经籍道息。
皇宋膺运,二圣继明。
人文国典,粲然光被。
兴崇学校,登进群才。
以文字者六艺之本,固当率由古法。
乃诏取许慎说文解字,精加详校,垂宪百代。
臣等愚陋,敢竭所闻。
盖篆书堙替,为日已久。
今以集书正副本,及群臣家藏者,备加详考。
有许慎注义序例中所载而诸部不见,审知漏落,悉从补录。
复有经典相承,传写及时。
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承诏附益之,以广篆籀之路,亦皆形声相从。
不违六书之义者,其间说文具有正体。
而时俗讹变者,则具于注中,其有义理乖舛,违戾六书者,并序列于后。
俾夫学者无或致疑。
大抵此书,务援古以正今,不徇今而违古。
若乃高文大册,则宜以篆籀著之金石。
至于常行简牍,则草隶足矣。
又许慎注解,词简义奥,不可周知。
阳冰之后,诸儒笺述有可取者,亦复附益,犹有未尽。
则臣等粗为训释,以成一家之学。
时未有反切,后人附益,互有异同。
孙愐唐韵行之已久,今并以孙愐音切为定庶夫学者有所适从。
食时而成,既异淮南之敏;县金于市,曾非吕氏之精。
尘渎圣明,若临冰谷。
又【说文解字韵谱序】曰:
昔伏羲画八卦,而文字之端见矣;苍颉摹鸟迹,而文字之形立矣。
史籀作大篆以润色之,李斯变小篆以简易之。其美至矣。
及程邈作隶,而人竞趣省。
古法一变,字义寖讹。
先儒许慎,患其若此。
故集仓鸦之学,研六书之旨。
博访通识,考于贾逵,作说文解字十五篇。
凡万六百字,字书精博莫过。
于是篆籀之体,极于斯焉。
其后贾鲂以三苍之书,皆为隶字。
隶字始广,而篆籀转微。
后汉及今。千有馀岁。
凡善书者,皆草隶焉。
又隶书之法,有删繁补阙之论。
则其讹伪断可知矣。
故今字书之数,累倍于前。
夫圣人创制,皆有依据。
不知而作,君子慎之。
及史阙文,格言斯在。
若草木鱼鸟,形声触类。
长之,良无穷极。茍不折之以古义,何足以观。
故叔重之后,玉篇切韵所载,习俗虽久,要不可施之于篆文。
往者李阳冰天纵其能,中兴斯学。
赞明许氏,奂焉英发。
然古法背俗,易为堙微。
方今许李之书,仅存于世。
学者殊寡,旧章罕存。
秉笔操觚,要资校阅。
而偏旁奥密,不可意知。
寻求一字,往往终卷。
力省功倍,思得其宜。
舍弟锴特善小学,因命取叔重所记,以切韵次之。
声韵区分,开卷可睹。
锴又集通释四十篇。
考先贤之微言,畅许氏之元旨;正阳冰之新义,折流俗之异端。
文字之学,善矣尽矣。
今此书止,欲便于检讨,无恤其他。
故聊存古训,以为别识,其馀敷衍。
有通释五音凡千卷,贻诸同志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