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二首) 白居易
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772-846)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贞元年间举进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书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江州司马。后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最后官至刑部尚书。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力求诗作通俗易懂,使“老妪能解”。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早年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 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人称刘白。 在唐代诗人中,他写词较早,成就较高。词虽不多,仅存二十六首,但对后世影响很大。
这两首《忆江南》是白居易晚年在洛阳时所作,词中描绘了他早年长期生活过的江浙一带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感情。 《忆江南》“江南好”是一首对江南水乡春景的赞歌。“江南好”是作者对江南景色发自肺腑的赞语。开门见山,统领全文,口语入词,通俗易懂,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特色。 “风景曾旧谙”,“风景”两字点明了江南好在何处。“曾旧谙”三字,说明作者过去与江南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曾数度在苏杭一带生活,少年时随家迁居到江南计六年, 十四岁时常往来于苏杭之间,在这里度过了少年生活; 二十五岁中进士前后正值才华横溢之时,再度游苏杭; 五十一岁至五十三岁及近老年,贬至苏、杭二州为刺史任期三年,郁不得志,前后达十年之久。一个“谙”字既写出作者对江南风景熟悉,又写出了作者对江南的特殊的、一往情深的留恋之情。 以上两句是概括的追述。接着,作者具体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春色图:“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美丽的江南,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朝霞映红了江岸如火如荼的春花,色彩分外鲜艳,红的比火焰还炽烈,浩浩荡荡的一江春水清澈澄碧,在鲜红的朝霞映照下显得象蓝草那样碧绿。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工整的对偶句,把明媚、艳丽、温馨、柔美而富有生气, 诗情画意般的江南水乡春色, 凝炼成寥寥十四个字,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读之,令人心驰神往。 词以“能不忆江南”的反诘为结句,既照应起句,又留有余韵。
《忆江南》“江南忆”是“江南好”的姊妹篇。这首词则是追述诗人在杭州仲秋夜观赏奇景的趣事。 首句“江南忆”与前首首句“江南好”相对照,表明这首词重在“忆”,回忆往事; 又与前首结句“怎不忆江南”相承接,表明两词在内容上相连贯。“最忆是杭州”指明了在江南中最值得诗人回忆的是杭州。杭州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风景之美,奇景之多最能体现江南风光的特色。白居易贬至杭州为刺史三年之久。在他任期之内,为杭州人民作过许多好事,疏浚河道,修筑白公堤,政声甚佳,虽在仕途上郁不得志,但在杭州还是有许多的趣事,足以排遣那郁抑愦懑的心情。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就是记诗人仲秋佳节山寺寻桂、郡亭观潮的趣事的。诗人在《留题夭竺灵隐两寺》诗中有“宿因月桂落”句,并自注:“天竺尝有月小桂子落。”又在《东城桂》诗自注:“旧说杭州夭竺寺、每岁秋中有月桂子坠。”宋之问《灵隐寺》诗中也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山寺月中寻桂子”句是写诗人在中秋晚上到天竺、灵隐两寺赏月并去寻那从月中桂树落下的桂花的雅兴。这句虽是叙事,但名山、古寺、月光皎洁、树影婆娑,桂花飘香等一派超尘出世的美境跃然纸上。诗人在《郡亭》诗中有:“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句则写诗人八月中旬晚上,在杭州郡守官署内的虚白亭上,卧看那连山喷雪的钱塘潮。这句仍是叙事,但诗人枕上观奇景的闲适惬意的心情,和钱塘潮的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声大如雷的自然界之壮观景象,皆寓其中。 杭州的美景如此动人,使人留连往返,难以忘怀,别后仍然有重游的念头。“何日更重游”表现了诗人对杭州深深的怀念之情。 这两首词都是描写江南景物的,内容及表现方法,各有特点,又有共同点: 一是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表现整个江南春日水乡景色, 如《忆江南》“江南好”; 一是运用间接描写手法,通过追述往事,专写杭州秋夜奇观,如《忆江南》“江南忆”。景物描写和直抒胸臆相结合则是这两首词的共同点,这就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抒发作者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感情及留连名胜、古迹、奇景、壮观的雅兴。
2022年8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