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04|回复: 0

[评论] 山子影诗话(五)

[复制链接]

501

主题

9

回帖

171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712
发表于 2024-5-25 06: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子影诗话(五)
作者 山子影

       山子影诗歌2019-07-24 12:57 来自 微博 weibo.com
@ 诗和民歌是可以融汇贯通的
        唐代诗人刘禹锡长期生活在四川东部一带,他仿学屈原居沅湘作“九歌”之例,吸收当地民歌竹枝词艺术创作了“竹枝词”十余篇,歌咏长江三峡风光和男友爱情。如他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 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词作佳美,风韵浓郁,盛行于世。于是,“竹枝词”名声大振。此后,各代诗家书写竹枝词的颇多,多写当地风土人情。
        “竹枝词”在形式上是七言绝句,音调轻盈,语言通俗,富有民歌色彩和风味。
        白居易十分推崇刘禹锡创作“竹枝词”,并写下了自己的语调愁怨,音韵悠扬的“竹枝词”。如———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到了宋代,采写竹枝词的诗人逐渐增多,竹枝词在民间流传更广。诗人们往往随情涉笔,博采民谚,口语入诗,即兴抒情,有比有兴,成就寓雅于俗、寓庄与谐的涉笔成趣之作。例如杨维祯的巜西湖竹枝词》———
湖口楼船湖日阴,湖中断桥湖水深。
楼船无舵是郎意,断桥有柱是侬心。
        从竹枝词的发展看,其题材不断变化创新,从咏风土人情,到咏名胜,咏史事等。到了清代其内容更加广泛。总之,竹枝词从内容到形式都独具特色和风格,它起源于民歌,并登上了诗坛的大雅之堂。这说明了诗和民歌是可以融汇贯通的。
毛泽东指出:中国诗歌发展要以新诗为主,要在民歌和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新诗。这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星燃诗人在这方面的实践和努力,写下了许多好诗。2019.7.2310:42

        山子影诗歌2020-03-16 16:40 来自 微博
@ 半格律诗
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历代广为流传,沿用至今的各种形式的古体诗(古风),讲格律,但并不那样严格。这是古代形式较为自由的一种诗体。因之,有人称它为古代自由诗体,虽不无道理,但并不准确。因为它们毕竟内含多种格律因素,将其名为“半格律诗”则更符合实际。应当说,在我国传统诗中是不存在成为诗体的自由诗的。
因不以词害意而出律的诗作,甚至是名家的诗作,因其违背格律,也不妨称其为半格律诗。诗之好坏,不以某种诗体为准。写格律诗,在遵守格律上,应当人人平等。
2019-5-11

      山子影诗歌2019-07-09 08:10 来自 微博 weibo.com
@ 读绿溪评论海子《亚洲铜》留评
        《亚洲铜》是诗人海子的成名之作。评家相继说诗。绿溪评论海子《亚洲铜》,这是评家评论《亚洲铜》一个全新的版本。
        评诗比写诗更难。因为诗总是在诉说一个无法诉说的事情,况且海子已走,无以对证。以前读别的评论版本,总感到有一种牵强附会之嫌,觉得评家的语言之手,可以拿筷子,去夹取一道菜,却不能让人靠近自然;他能采来一朵玫瑰,却无法采摘玫瑰的香气。而绿溪的这篇评论文章则不同,穷理穷情,读着使人品到了来自山水间的阳光和雨露的味道,闻到了她采摘来的一缕玫瑰的馨香。
       评家大多同时是诗人。2019.7.908:08
附:
绿溪评论:海子《亚洲铜》
2017-03-27 14:23:10A-A+
海子的诗歌在诗歌界争论很大,而海子已死,再无人对证。任何一首诗歌的创作都有其生活基础;任何一首诗歌都有其意象发生的原生态;任何一首诗歌都有创作的时代背景;任何一首诗歌都有其艺术境界。那么,先跟着绿溪去海子的《亚洲铜》听讲故事吧。
1984年秋,一个叫海子的青年知识份子在恋爱,对像是一个麦色皮扶的东方女孩,她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走进海子的小屋,他们拉熄了电灯,女孩脱光了衣服,女孩美丽的麦色胴体和年轻身体上所散发的女性独特气味,征服了海子的灵与肉。如是,海子开灯后,奋笔疾书了传世颂诗《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是海子颂歌的副歌部份。“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是喻指女性胴体是男性幸福生活的目标,这里的“祖父”、“父亲”有传代的意义。
“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这一句可能是海子借喻自己当时对女孩的爱起了疑心的诚惶诚恐态度及痛苦心情。前一句可能指海子对爱的纯洁要求和行为联想。后一句可能指海子因此产生的疼苦和眼泪。在一个青年面前,爱情产生的痛苦尤如大海。“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是歌颂女孩子胴体的美丽,以及海子抚摸和被抚摸的那种无以言状的独特感觉。也可能指当时,恋爱还不成熟,还不能公开,还是秘密的状态。(更正:“青草”、“细腰”是指没有能力的青草样的生命,这里是诗人自喻。前后两句连成一个美丽的映象,即一颗青草伸着细腰,默默与一朵小野化相依相守。)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这是海子的诗人特质意识,由女孩美丽的胴体享受的窒息感觉联想到溺水的死亡。这是意象升华的光辉所在。此时的女孩是诗人心中的女神。“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抬头的希望,希望女孩一直做他的诗歌女神。“让我们——我们和河流”这一句的改口是强调暗示,或不自信和牵就说服女孩的表现——让我们彼此成为人生长河中的美好的一份子吧!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男人和女人彼此欢心,彼此照应。“击鼓之后”语句之中的“击鼓”,指海子把倾慕之意说明之后,彼此心砰砰跳,“月亮”指纯洁。“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强调女孩的美。也可能指女孩当时的微笑。(更正:这”月亮“指女孩的气质与美丽。)
《亚洲铜》是一首朦胧的颂歌,起承转合四小节,讴歌了一个两情相悦却不能公开古老爱情故事。(更正:是一首朦胧凄美的情歌,记述了诗人对一个黄皮肤女子的倾慕之情和自悲之心。)
除此之外,《亚洲铜》另一个版本评论该是《盗墓笔记》中的那一块与大树合生的陨石。大树上的藤萝正是一个古老民族树葬之地……也许是海子去过新疆,道听到当时类似双鱼玉佩的传奇故事。
(新浪博客提示:此博文已经过自动调整,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收藏2021-3-23 09:48:51 中国诗歌网
@ 关于诗歌音乐性的一个回复
歌未竟。d 发表于 2019-5-26 16:05
您好:希望您就音乐于诗歌能有真知灼见。期待。
~~~~~
古体诗的音乐性在于文字的平仄关系
节奏在其间也起着重要作用
诗歌语言的声音和形象的结合
并以此来表达音乐性
新诗不能借重音乐
诗的韵律是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
而不是在字的抑扬顿挫上 2019.5.26

        收藏2021-3-23 08:03:07 中国诗歌网
@ 在避孤平问题上,只存在求正,不存在容变
        游戏要有规则。没有规则,游不了戏。
        写格律诗的,都知道孤平是怎么回事,都会避孤平。因为这是“重要的规律(几乎可说是铁律”。这是一般的原理和结论。
        凌华光先生在巜孤平问题与求正容变》(《东坡赤壁诗词》2015第三期)中,说在孤平问题上应该求正容变。为了论证其观点,他引用了来向荣先生一本书《再论近体诗中的孤平》(银河出版社)中列举的唐宋明清的诗人不避孤平的诗作。
       笔者认为:凌华光的论据不成立,即唐宋明清有的诗人的诗作不避孤平,不能说明在避孤平上就可以容变,两者不能构成因果关联。其道理如下:
        第一、来向荣在其书中所列举的唐宋明清有的诗人的那些不避孤平的诗作,那是古体诗。古诗不讲平仄。用古诗的不讲平仄去说明格律诗在形式上的“容变”,这不符合逻辑。就像有人在论证格律诗应该容变时,却请出了李白,用他的《静夜思》作证。巜静夜思》是五言古诗。牛头不对马嘴呵。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规定性。今人,可以把《静夜思》读作新诗,说李白是我国新诗的发明人。
        第二、格律的格即“平仄”或韵要合“格”。古往今来皆以此要求。这是对历代诗作反复研究比较产生的。唐宋明淸有的诗人的诗作不合格,这是一种个别现象,他们更多的诗作是合格的。这种个别,不具有典型性,并不能说明一般的原理和结论。
        第三、有些人在讨论格律诗求正容变时,有个口头禅,那就是“不以词害意”。对这种变,我觉得,它一般只适合于大家、名家。杜甫孤平那是因为杜甫;袁牧孤平那是因为袁牧;袁宏道孤平那是因为袁宏道。对他们的不以词害意,读者是能够默认、能够接受的,甚至有时拍手叫好。但它不适用于一般的写作者(或者说“人诗”),或习诗的人。我们还是不要抢着戴这顶帽子为好。说直接点吧,我们还没有那种“资格”和“本亊”。为时尚早呵。还是做个老实人吧。沉下心来,老老实实戴着脚镣去跳舞。等到跳成了杜甫他们,那时候,你就可以坦然地说:“这叫不以辞害意。”
        马凯说,诗词写作要“求正容变”。这是个一般的结论,当然同样适用于格律诗。格律诗的内容要创新,这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其形式上,有个要不要变以及怎样变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不仅没有达成共识,连说及的都很少。这种状况也表明:就其规则即形式的变化,我们必须採取慎重的态度。
        没有求正,就没有继承;没有容变,就没有发展。问题在于“容变”。我们必须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来探索硏究这种“容变”。
        当然,作诗完全合格律是最好的,但也应容许有变化,不要强调一字不差。用普通话写格律诗,就声律及韵律说,都是一种变。在声律上应该侧重2、4、6节奏点,一三五不合的,可以通过救拗来解决,这是一种变。在著名诗人星汉的绝句中,常见转句三连仄,这也是一种变。三连仄不同于三平调,星汉作了具体的阐述。三平调是古诗专用的形式,写格律诗应该尽量避免三平调,而且无法补救。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写格律诗,毋庸置疑,必须避孤平,不存在补救。。在这个问题上,只存在求正,不存在容变。“求正”意即必须遵守这一规测,容变就不可能求正。这就是一个死规则,没有变的余地。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违肯了这个死规则,犯了孤平,那就不是格律诗了,写成了一个介于格律诗和新诗之间的东西。既不是格律诗,也不是新诗。
        综上所述,凌华光的在孤平问题上应该求正容变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这是一个假命题。
        中国诗歌发展要以新诗为主,要在民歌和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新诗。目前,中国诗歌成新诗与旧体诗“二水分流”之势。当分流交汇之日,便是中国新体诗产生之时。如果把凌华光的在孤平问题上应该求正容变看作是对中国新诗的一种探索,倒是挺合适的,并且是积极有益的。2019.6.2

        山子影诗歌2019-08-13 08:53 来自 微博 weibo.com
@ 什么是新古体诗
        常见到一些违律的诗作,有人美其名曰“新古体诗”。
        什么是“新古体诗”?格律诗和词之外已经先有古诗。唐代诗人即将绝句、律诗称为近体,把另一类诗称作古体或古风,两者并存不悖。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唐代诗人既写近体,也写古体,都留下了传世之作。古诗巳经是毫无文史常识的人所说的“新古体诗”。若按他们的评判标准,汉乐府之《病妇行》《十五从军行》、曹操之巜蒿里行》巜观沧海》、杜甫之《三吏》巜三别》类当属“新古体诗”,岂不似小花荣李广一样笑话。
        创新体固宜 ,但至少也应该在写出好作品之后才来“叫板”谈“反正”。不要以为淡化格律、似是而非、拙笨浅陋就是“新古体诗”。真正令人打心眼喜欢的诗,应该不会是另类,而要看上去像是平平常常却耐人咀嚼、回味无穷的“大路货”。这里,需要特别提示的是,大路货不是指劣质货,其内涵是指它的合理性并服务于大众的作品。
2019.8.13 08:49书于广州时代玫瑰园居

@诗歌与哲学(二)
对诗的认识
离不开对诗与哲学之关系的认识
没有诗的哲学是乏味的哲学,没有哲学的诗是空洞的诗
哲学是诗的基础,诗同样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和诗,在灵魂深处相通
诗性在本质上是诗与哲学的统一
这种诗与哲学的统一
造就亦诗亦哲的诗哲  2019.9.14 06:33 ​​​书于番禺祈福新村

          中诗论坛-手机版
@ 读评莫言先生《吊雷达》诗
        在网络上,一口气读完了莫言先生《吊雷达》诗。
莫言先生原诗———
死生如梦谁能卜,昨夜文坛堕大星。丞相妙棋收伯约,玉皇急令调雷兄。雍容蕴积千秋笔,痛快淋漓月旦评。明日长空闻霹雳,当为达老发言声。备注:闻雷达先生仙逝,不胜凄惶,忍悲赋诗寄托哀思。“星”出韵不改。题注:戊戌二月十六日,莫言。
        
        从作者的“'星'出韵不改”句,这当是一首七言律诗。属平起不入式。笔者觉得,此诗存在多处杂芜。
        首先从诗题“吊雷达”看,嫌生硬不畅且存在岐义,让人一脸茫然。既然是吊亡诗,那么诗题就必须庄重。如果在“吊雷达”之后添加“先生”或“老师”一类的敬词,不仅消除了岐义,也表达了一份凄婉之情,同时将作者的情怀提高到一个应有的层次。
        该诗在表达上多有浅直之处。作者套用了一些熟语,什么“死生如梦”、“巨星坠落”、“晴天霹雳”等,显得大而空,又平庸。更有诗文中的“妙棋”、“痛快淋漓”,其含义与吊亡诗的诗意与氛围相背离。属用词欠妥。
        该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基本无误。但是,《三国演义》中的这几个典故用在这首诗中,痕迹显露,既不切,又做作。
        该诗尾句,未将全诗提升(尾巴没翘起来),显得没有活力和生机。
        该诗在用韵上,“星”、“评”、“声”与“兄”原本就可以通押(据《诗韵新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但作者却说“'星'出韵不改”,这是何意?这首诗属平起不入韵式;位于韵脚的四个字依次是:星、兄、评、声。“星”位于第一个韵脚。莫言先生说“星”出韵不改”,此话怎讲?笔者从未有闻第一个韵脚字出韵之说!退一步讲,如果“星”出韵了,那么,“评”和“声”不也出韵了吗?因为“评”、“声”与“星”是同一个韵部字!至于“出韵不改”之论更是让人大惑不解。“星”位于韵脚,如果真的出律了,却又“不改”它,这还是律诗吗?格律诗有格律诗的格式。不愿遵守格律,去写自由诗吧。
        读了莫言先生的《吊雷达》,笔者有一个较深的印象。那就是:作者没有写出自己的感觉;空泛,表达不出真情实意。从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看,莫言先生在诗韵、古体诗词写作上,还有一个不小的上升空间。
        阅读《吊雷达》并留评,如有错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9.11.16

        中诗论坛-手机版
@读《桃花冷落》留评
桃花冷落被风飘,飘落残花过小桥。
桥下金鱼双戏水,水边小鸟理新毛。
                           ————明代 长棱
取一首排律的前四句成一首七言绝句
合律
写得从容,轻盈飘逸
全诗的语调和意蕴更显天然
顶真手法的运用,修饰句子的声韵
是此诗的一大特色
因此,可称之为顶真诗
美中不足的是:
“落”和“小”二字无规则重复。但是
仍不失为一首好诗。因为
它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2019.11.1719:28
中华诗词、诗词家等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家联谊会会员,中华诗词家联谊会理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文学论坛【官方网站】 ( 京ICP备2021037395号-1 )

主办:文朋诗友(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邮箱:bjwpsy@16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