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劲松 于 2022-10-17 19:26 编辑
无“诗”也无畏——谈我的读诗观念 写诗是我的短板,骄傲一点说我很少写诗。但我喜欢读诗,这并不矛盾,犹如,我不会下蛋,但我能品尝出鸡蛋的味道。
一个不会写诗的人,读古诗,读什么?我绝不会把经历消耗在核对平仄、对仗、相粘上……
有些古诗,很短、读起来顺口无形中就记了下来。“白日依山尽”、“锄禾日当午”、“不及汪伦送我情”、“两个黄鹂鸣翠柳”……没有豪言壮语,看不到“经国之大业”,它只是跟百姓的心思“接轨”。 我读古诗就读诗人的“意境”及其精神状态。
屈原的《离骚》,挺长,读起来挺费劲,我还记了两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丁的《神曲》很长,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筋疲力尽,学生听的也是抓耳挠腮。
我喜欢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海涅的《他们坐着桌旁喝茶》……
当代,写诗的人很多,超过了读诗的人。现在,似乎诗人形成了诗人圈子,相互欣赏切磋,犹如书法的圈子相互欣赏切磋。但愿 突破这个圈子,让诗歌飞向远方,这就需要诗人们写出“硬货”,而不是追求数量。 李劲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