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游侠”刘省平 ——刘省平散文集《梦回乡关》读后感
初识刘省平,是在一帮宝鸡文学爱好者组建的“西府作家”QQ群里。这个网名叫“醉墨书生”的青年人很活跃、很扎眼:谈吐风趣机智,还隔三差五地在群里发一些他的文章向大家“讨教”。我是一个性格内敛之人,起初不大喜欢这种自我推销式的“张扬”,但还是忍不住好奇点开看了他的文章,这不看不要紧,一看还真被吸引住了。就这样,我逐步走进了他的文字世界。
在网上读了刘省平的几篇文章之后,我对他的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他是从西府扶风农村走出来的一个文学青年,以笔为剑,像一个游侠,在外闯荡打拼了十几年。这十几年,他在夹缝中求生存,最早在省城一家报社做记者,后来又去多家企业做策划。他的工作基本上与文字有关,因为一直爱好文学,所以在繁冗的工作之余还不忘文学梦想,坚持十余年,积攒了这本洋洋洒洒的20余万字的散文集《梦回乡关》。由是,我对这个未曾谋面的小伙子顿生了亲近和敬意!
我初次见到刘省平,是在今年冬季由鲁翔等几个西府诗人在宝鸡北坡公园自发举行的一次诗歌朗诵会上。那天,他从西安乘火车赶了过来,戴着一副小巧的金边眼镜,清瘦面容,中等个头,身着深蓝色西服,显得庄重而文气,一接触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个感性、随和、风趣健谈的人,在他身上,我看不出一点当下一些所谓有才青年的傲气十足或与人结交时看人下菜等等不良习气。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这次西府诗歌朗诵会上,他朗诵了一首反映农民工生活的诗作《送我回家》时,声情并茂,动情处竟然嗓音哽咽、潸然泪下,这一场景感染了在场的所有诗友。那一刻,我也记住了这个不光肚里有才,而且心中有爱的小兄弟!
我这个人天性散漫,已届中年,难免慵懒,但对省平这本20多万字的散文集《梦回乡关》却是兴趣盎然。我在接连近两周的寒冷天里,利用工作之余,不间断地翻阅他的这本书稿,徜徉在他那美好纯净的文字世界里。
从这沓厚实的书稿可以看出他的勤奋,他的才华。我也祝福他发掘到一处写作的“富矿”,正如他在自序里所言:“我很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写作的方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写作根据地……我感谢我的故乡扶风,是这里的水土养育了我,是这里的文化熏陶了我,给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
文如其人,字里行间爱憎分明,不藏匿,不隐晦。这是我对省平这本散文集的真切感受。“人间冷暖”一卷最能展示省平的性情,也是我最喜欢读的。对命运多舛、生活艰辛的伯父和堂妹慧霞的悲悯;为父亲过生日所展现的各种人情冷暖;父亲进城来办事,对打工儿子的理解和体谅;《寻衣记》里对捡衣服不还的四川农民工的悲悯情怀;《亲情琐记》里对妻子怀孕生子的体贴入微和有了女儿后那种甜蜜美好的情怀跃然纸上;《家园荒芜》、《夹缝中的挣扎》里的迷惘和自省;《麦黄时节》的忙乱和困惑……我随着省平的文字,或喜或忧,或憎或怒;同时,我的思绪也不时回到有时让人十分思念,有时让人庆幸逃离的那个早已物是人非的“故乡”……
我个人觉得,省平写作手法最为娴熟,最引人入胜的当属卷三“乡土抒情”。你看香醋、辣椒、面条、搅团、苞谷糁、柴禾、农村人睡的火炕,困难岁月用的煤油灯、还有西府年俗等等,这些曾在关中农村司空见惯的东西,在省平的笔下,或追根溯源,或介绍相关佚闻趣事,也不乏作者及其家人亲身经历……这些要素揉捏到一起,让人既有民俗知识普及的收获,又有文学艺术的美感,能吸引未曾经历那些艰难岁月的年青一代好奇探究的眼眸!
卷六“青春恋歌”最能展示省平细腻多情的一面。浸淫在这些“自古多情伤离别”的凄美伤情的叙述和描写里,随着省平忧而忧,喜而喜,我也仿佛年轻了一把。
我也很喜欢文中收录的一些游记、书信和报告文学等文章,其文字功底自不待言,也彰显了他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意识和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一点让我艳羡不已。
省平的这本散文集电子稿被我不断地从头到尾点击过很多次。这些饱浸着省平十几年心血的文字,在我的眼里逐渐凝结、沉淀,我仿佛看到一个多才多艺,怀揣梦想,渴望秉承一代大儒马融精神的文学青年,正风尘仆仆、大步流星地从西府扶风的乡村土路上向我们走来。他以笔为剑,不担忧世俗社会对文学的轻慢,也不惧怕名家于文学殿堂“高高在上”。他深深地植根于家乡扶风的黄土地,像一个文字的游侠,勇敢自信地用文字展示着自我!
毋庸讳言,省平的这本散文集中也有少许篇章疏于布局谋篇,缺乏意境或大境界,手法稍显稚嫩了些;但他绝大多数篇章,能以自己熟稔的家乡的许多小人物、小物事,微观却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这几十年来关中农村的历史变迁,记录了那些触动我们80年代以前生人的人生记忆的那些已经消失和即将消失的农村物事;特别可贵的是,他以平民立场和悲悯情怀,就我国当下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三农”问题也有所揭示和反思。
省平才30岁出头,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担子很重,但他在为生活努力打拼的同时,还在坚持不断探索文学之路!
“笔墨纵横生雅趣,胸怀坦荡自逍遥!”我很欣赏他的这句QQ签名,就以此结束本文,与他共勉!
|
|